" 制度不完美 卻是我們僅有的一切"

這句用來自我安慰的話說的還真貼切

去完耶魯之後更能體會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Mr. Y是我上星期遇到的病人

煙酒檳榔吃了十幾年從來都不曾出事

直到最近吃東西嘴巴會痛才去找診所

嘴巴打開一看,一塊八九不離十是口腔癌的東西就長在舌頭旁邊

馬上被轉診到高雄某醫院做檢查

切片結果證實臨床猜測,後續的斷層掃描和腹部超音波都做了

下一步沒有意外應該就是開刀,結果不知道是與醫生溝通不良還是怎樣,居然就被辦出院

只好在朋友的介紹之下風塵僕僕從高雄來找我們求診

老師翻了翻刀表  Hmmm......最快也要等到十月初

沒有辦法,只好先叫病人進來做做術前化療避免癌症擴散

於是Mr. Y就在半知半懂的情況下住進來了

他們夫妻倆都是好人,簡樸、率真的道地台灣鄉親,家住離我家不遠

或許是因為社經地位不高的緣故,他們總對醫生抱持著崇敬之外還帶有幾分畏懼

畏懼到即便是要問個問題都有點膽怯

聽起來好像很不可思議,在醫病關係緊張的年代,怎麼還有這樣的病人

不過事實擺在眼前,這樣把醫生拿起來供奉的病人為數還不少哩

於是Mr. Y開始了為期五天的化療,但是到了第四天因為忍不住噁心嘔吐的副作用而停藥

今天我一如往常的去看他,結果Mrs. Y終於忍不住心理的焦慮,私底下跑來找我問問題

此時我才發現,原來他們對於整個治療計畫一無所知

進來做化療純粹只因老師當天叫他先進來做化療而已

為什麼要做、以後還要不要做、以及其他相關細節通通不知道

反正醫生說這是治療的一部份,那就聽醫生的吧.....

突然不知為什麼覺得很難過

為他們難過,也為我們難過

告知是醫生最基本的義務,那為什麼在美國人家可以解釋的那麼詳細,我們卻惜字如金?

從耶魯回來心裡就不停在想這個問題

或許門診量的確讓我們在病情的解釋上受到諸多限制

一個三小時的上午診縱使只有三十個病人,一個人平均也只分到六分鐘而已

而這六分鐘內還包含問診、PE外加寫病歷,請問有多少時間與病人哈拉呢?

(所以我從來不知道一個上午可以看100號的老師是在看什麼)

然而,病人多寡雖然影響重大,但也非唯一的因素

有時候很難了解病人想需要知道什麼、"想"要知道什麼

A 方案與B 方案兩個治療計畫的好壞講到嘴角全泡

最後病人可能還是一臉茫然的說"醫生,你幫我決定就好啦".....

所以,要能夠像美國那樣搞,就必須有一定水準的病人 + 充裕的看診時間

結論是,美國的醫療體系實在太完美啦~~

但可悲的是,這樣完美的醫療資源同時也貴的嚇人,貴到有一堆人只能乾瞪眼而用不起...

這也難怪大家總是需要安慰自己"制度不完美 卻是我們僅有的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gFami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